您当前的位置: 电商新闻网 > 资讯 > 正文
电商新闻网-移动版 首页

浑沌乾坤一包中,常存正气唱大风。沙县扁肉吃的就是这味道

2020-06-28 18:03
分享到:

如果你穿越回千年唐朝

在福建能吃到最熟悉的食物是啥

你吃不到辣椒土豆,它们还在美洲

你吃不到卤牛肉,当时杀耕牛是犯罪

你也吃不到西瓜苹果,它们还在非、欧洲

但你能吃到沙县扁肉

是的,在中华古文明的巅峰期

沙县城关已有扁肉问世

见证了王朝更替,见证新时代到来

千年未断,代代传承

如今,典册非遗,名扬天下

“迎世遗·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今日正式进入沙县专场,带大家走近这客家、闽越等多元文化融合汇聚的“非遗味道”,本期特稿的主角,就是沙县扁肉。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担任指导单位,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沙县人民政府主办,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协办,沙县文体和旅游局承办。

庙门扁肉的终身荣誉

沙县“中华”之首冠

沙县扁肉,原称沙县扁食,又称沙县面食。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沙县城关即有扁肉问世。

在2011年政协沙县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第二十七辑《沙县文史资料》里,乐相森撰写的《沙县扁肉(扁食、馄饨)》一文如此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大批沙县人到福州开小吃店,根据福州人习惯改叫扁肉”。

1997年,首届沙县小吃节上,庙门扁肉被宣布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这是沙县历史上第一个被冠以“中华”之名的产品,使得扁肉一举成为沙县小吃头牌。

2007年,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扁肉制作工艺包含其中。

陈正坚 摄

130余年,四代传承

坚持传统工艺,还原最古老的沙县味道

庙门扁肉是沙县扁肉的主流代表之一从第一代传承人王元杏第二代传承人王友仔第三代传承人王福儿到第四代传承人陈盛泉、王盛滨这碗沙县扁肉经久不衰靠的就是四代传承的传统制作工艺

看似简单的一碗沙县扁肉制作过程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馅料、皮、汤底都大有讲究

沙县扁肉独到之处——在馅儿

沙县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与北方馄饨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原因就在馅上。手工费力捶打而成的肉馅,造就沙县扁肉独一无二的口感。

这肉必须得是刚宰杀上市的猪后腿肉,剔去肥肉筋膜,棒槌敲打,打成肉泥后加适量的盐与碱,搅拌均匀。

馅肉加盐与碱,除了让肉泥不易酸败变质外,还能增加馅肉的吃水量,并使馅肉脆嫩有味。

陈正坚 摄

1斤面出400~500张皮就是一个字——薄

沙县扁肉的另外一项杀手锏,就是皮薄。这扁肉皮是用面粉和着食用碱,加冷水和成面胚,不断擀压,制成薄片,再切成长宽约5.5厘米的正方形皮坯,皮薄近透明。据说1斤面粉要出到400~500张皮坯,这薄度才算合格。

“三沉三浮”都在一锅——好高汤

一碗好扁肉,除了皮滑馅脆,承载的高汤也非常关键。 

老汤做底,加水,加新鲜猪大棒骨,大锅微火中持续熬制,这份浓郁醇香的汤,可以看出沙县小吃虽然物美价廉却仍保有足够的诚意。

在煮的过程中“三沉三浮”,这样煮出来的扁肉,才能熟透晶莹,不粘锅。然后盛在白瓷的尖底浅碗里,肉汤里飘着几只兰花似的扁肉,半透明的皮子薄如蝉翼,中间透出一点粉红色,汤面上泛着汪汪的油花,间落一小撮碧绿的香葱,热气腾腾充满食欲。

还等什么呢?趁热,一口一个,吃掉它。

陈正坚 摄

国风轻食

中国餐饮界的独特存在

拌面扁肉

构成了沙县小吃的基本风骨

也是沙县老乡们挑起扁担走向全世界扩张之路的坚实后盾

这两碗小吃,焦不离孟

背后则是一股子沙县精神

实说实干,敢拼敢上

一碗面,一碗汤食

让这份情侣套餐在当下有了

“国风轻食”的新名号

“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

给你一碗味道纯正的沙县扁肉

品尝非遗美食的原始风味

八闽非遗美食巡礼

沙县篇

沙县拌面

水晶烧麦

沙县烤豆干

沙县芋饺

关注“沙县文旅”订阅号

为你一一道来

更多美食敬请期待

“小吃名都,崇绿乡土”

“实说实干,敢拼敢上”

来源: 科创新闻网 责任编辑:电商新闻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电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电商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电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电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浑沌乾坤一包中,常存正气唱大风。沙县扁肉吃的就是这味道

如果你穿越回千年唐朝

在福建能吃到最熟悉的食物是啥

你吃不到辣椒土豆,它们还在美洲

你吃不到卤牛肉,当时杀耕牛是犯罪

你也吃不到西瓜苹果,它们还在非、欧洲

但你能吃到沙县扁肉

是的,在中华古文明的巅峰期

沙县城关已有扁肉问世

见证了王朝更替,见证新时代到来

千年未断,代代传承

如今,典册非遗,名扬天下

“迎世遗·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今日正式进入沙县专场,带大家走近这客家、闽越等多元文化融合汇聚的“非遗味道”,本期特稿的主角,就是沙县扁肉。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担任指导单位,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沙县人民政府主办,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协办,沙县文体和旅游局承办。

庙门扁肉的终身荣誉

沙县“中华”之首冠

沙县扁肉,原称沙县扁食,又称沙县面食。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沙县城关即有扁肉问世。

在2011年政协沙县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第二十七辑《沙县文史资料》里,乐相森撰写的《沙县扁肉(扁食、馄饨)》一文如此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大批沙县人到福州开小吃店,根据福州人习惯改叫扁肉”。

1997年,首届沙县小吃节上,庙门扁肉被宣布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这是沙县历史上第一个被冠以“中华”之名的产品,使得扁肉一举成为沙县小吃头牌。

2007年,沙县小吃制作工艺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县扁肉制作工艺包含其中。

陈正坚 摄

130余年,四代传承

坚持传统工艺,还原最古老的沙县味道

庙门扁肉是沙县扁肉的主流代表之一从第一代传承人王元杏第二代传承人王友仔第三代传承人王福儿到第四代传承人陈盛泉、王盛滨这碗沙县扁肉经久不衰靠的就是四代传承的传统制作工艺

看似简单的一碗沙县扁肉制作过程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馅料、皮、汤底都大有讲究

沙县扁肉独到之处——在馅儿

沙县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与北方馄饨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原因就在馅上。手工费力捶打而成的肉馅,造就沙县扁肉独一无二的口感。

这肉必须得是刚宰杀上市的猪后腿肉,剔去肥肉筋膜,棒槌敲打,打成肉泥后加适量的盐与碱,搅拌均匀。

馅肉加盐与碱,除了让肉泥不易酸败变质外,还能增加馅肉的吃水量,并使馅肉脆嫩有味。

陈正坚 摄

1斤面出400~500张皮就是一个字——薄

沙县扁肉的另外一项杀手锏,就是皮薄。这扁肉皮是用面粉和着食用碱,加冷水和成面胚,不断擀压,制成薄片,再切成长宽约5.5厘米的正方形皮坯,皮薄近透明。据说1斤面粉要出到400~500张皮坯,这薄度才算合格。

“三沉三浮”都在一锅——好高汤

一碗好扁肉,除了皮滑馅脆,承载的高汤也非常关键。 

老汤做底,加水,加新鲜猪大棒骨,大锅微火中持续熬制,这份浓郁醇香的汤,可以看出沙县小吃虽然物美价廉却仍保有足够的诚意。

在煮的过程中“三沉三浮”,这样煮出来的扁肉,才能熟透晶莹,不粘锅。然后盛在白瓷的尖底浅碗里,肉汤里飘着几只兰花似的扁肉,半透明的皮子薄如蝉翼,中间透出一点粉红色,汤面上泛着汪汪的油花,间落一小撮碧绿的香葱,热气腾腾充满食欲。

还等什么呢?趁热,一口一个,吃掉它。

陈正坚 摄

国风轻食

中国餐饮界的独特存在

拌面扁肉

构成了沙县小吃的基本风骨

也是沙县老乡们挑起扁担走向全世界扩张之路的坚实后盾

这两碗小吃,焦不离孟

背后则是一股子沙县精神

实说实干,敢拼敢上

一碗面,一碗汤食

让这份情侣套餐在当下有了

“国风轻食”的新名号

“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

给你一碗味道纯正的沙县扁肉

品尝非遗美食的原始风味

八闽非遗美食巡礼

沙县篇

沙县拌面

水晶烧麦

沙县烤豆干

沙县芋饺

关注“沙县文旅”订阅号

为你一一道来

更多美食敬请期待

“小吃名都,崇绿乡土”

“实说实干,敢拼敢上”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电商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电商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电商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电商新闻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

热点精选